查看原文
其他

郝妙海:晋源的儿时游戏“推箍”

郝妙海 太原道 2020-10-10

俗话说“茅桶还有三道箍”,喻指烂行也得有个烂理,任何事物都得有个圈圈罩着,舍去这根箍,就乱了套了。而在现实中,不仅茅桶有箍,凡木桶,都须有箍箍着。即以挑水的水桶来说,从祖上传下来,就是木桶。铁桶的推广和普及,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的事。因此,找一条桶箍来推着玩,在农村来说,是一件相对容易的事儿。

推箍来玩,除需一条箍外,还需要一个“箍架子”。记忆中,这个箍架子都是用粗铁丝拧(土话叫niāo)成的。直到今天,我都认为那个发明箍架子的人是个绝顶聪明的人。看似简单的短短一截二尺来长的铁丝,后端拧成个扁环状的握手,可以怎么握着舒服怎么拧。关键是前端那个U形环,它的宽窄大小约二寸左右,要与推杆拧成900。利用这个环,既可以推动桶箍向前滚动,又可以控制桶箍左右拐弯,确是神奇的很。

箍在中国的出现应该很古很古了。除了箍桶外,也可以用来围束其它东西。明汤显祖《牡丹亭•僕侦》中就有“马不掉不肥,人不捋不直,把这撕上起脑箍来”的句子。而“西游记”里的孙悟空,脑上就戴了个箍,并为它吃尽了苦头。但拿箍来玩,却不知从何开始。如果是有了铁丝以后,那时间就不会太久。因为直到解放初,村里头要找一截2尺长的粗铁丝(即8号铅丝)都不大容易。我们村由于地处化工地区,1951年化工筹备处即进驻村内,随后村周即有多处工地开始施工,孩子们才有了寻觅一根铁丝的机会。就这,有些孩子弄不到粗的,只好用细一号的代替,但那游戏的趣味就大打折扣了。因为稍一用力,箍还未动,箍架子先就弯了或拧了麻花,须款款就着劲儿推才行。

推箍的技巧,只可意会,不可言传,不亲手试一试,既捉摸不到推箍的诀窍,也体会不到推箍的乐趣。小时候,推箍几乎就是小学男生们的一项全民运动,不敢说人手一箍,但可说人人都会。像我们几个住的离学校稍远的小伙伴,上学时,一路哗啦啦推到学校。上课时,箍和箍架就放在课桌底下。下学后,有时候就原路推回家,有时就在操场上摆开阵势比试一下。我们会随手捡些砖头,在操场上每隔三四尺摆上一长溜,然后推上箍走S,看推拐的顺溜跑得快。推箍的难度,拐弯算一个,最难的却是下坡。平地或上坡时,箍须推才能走,人占有主动地位。而到下坡时,箍就如脱缰的马,一不留神自己就跑了。因此,平时推箍时,箍架的U形环是在箍的外侧,而到下坡时,U形环要伸到里侧,款款的拧住箍圈,一来减速,二来防其跑偏跌倒。箍推得久了,有些孩子便会捉摸出些新花样来。比如用同样8号铅丝拧一些小环套在箍圈上,推时铁环与铁箍磕碰,便会发出叮铃铃的响声,别有一番风趣。

曾见有些媒体介绍这一游戏时,统称为“滚铁环”。我觉得,“滚”远不如“推”形象,而“铁环”,城市味、现代味也浓了点,因为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的农村,根本找不到,甚至见不着除箍以外可用来推着玩的别样的铁环。因此,这个游戏还是叫“推箍”好。


直接点击以下文字链接,阅读郝妙海更多作品:

郝妙海:晋源的儿时游戏“扭鸣鸣”

郝妙海:晋源的儿时游戏“丢色儿”

郝妙海:儿时游戏打手背和拍手掌

郝妙海:晋源儿时的几种玩具

郝妙海:晋源儿时的草戏

郝妙海:晋源的儿时游戏瞎子逮拐子

郝妙海:晋源的儿时游戏“东凉凉,西凉凉”

郝妙海:晋源的儿时游戏荡秋千

郝妙海:从乾隆年间《鱼鳞册》解读晋源吴家堡村史

郝妙海:几张特殊的老照片

郝妙海:绝迹的儿时游戏钓“河西”

郝妙海:女孩们喜欢的儿时游戏跳“窟联联”

郝妙海:讲究团结互助的儿时游戏“齐齐溜”

郝妙海:表达草民诉求的儿童游戏“天下太平”

郝妙海:晋源的儿时游戏打扳球

郝妙海:晋源的儿童游戏“簪簪簪”

郝妙海:老鹰捉小鸡,几代人共同的童年游戏

郝妙海:晋源的儿时游戏“丁悠儿”

郝妙海:晋源话里的“藏门门”

郝妙海:晋阳湖赞

郝妙海:通往晋祠的那条“汽道”

大年初一烧懒香

晋源的隔年捞饭

过年说说天地爷

晋源的“年气气”

记忆中的“忙年歌”,一部实用的春节生活指南

太原童谣:雁儿雁儿排溜溜

晋源的土地爷洞洞

郝妙海:远去的水西关

郝妙海:太原的苇

郝妙海:社家鼓,太原锣鼓的根

郝妙海:“拉锯、扯据”,温暖的儿时回忆

郝妙海:乡村事筵,从未走远的浓浓乡俗

郝妙海:从《太原县志》看村庄兴衰

郝妙海:“毛鬼神”是个什么鬼?

郝妙海:五十年前我去太原十五中上高中

郝妙海:夏日虫戏,太原的乡村故事

郝妙海:太原话里变幻多端的“圪”字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